追求力量所帶來的自我毀滅
《AKIRA阿基拉》
文/CA CHOU
《AKIRA阿基拉》描述一群人受到政府指示操控「阿基拉」,但最後失敗帶來毀滅的故事,主軸大致為人類內心脆弱▶渴望力量▶追求▶反被吞噬。
《AKIRA阿基拉》充滿預言性質的結局

©MASH ROOM Co., Ltd. /Kodansha Ltd.
《AKIRA阿基拉》主要有漫畫及動畫,兩者內容有著些許差異,主要述說1988年東京大爆炸31年後新東京所發生的事,2019年日本受政治犯罪困擾而成立「新東京」,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繁華與毀滅共存的時代,充斥著犯罪、叛亂、飆車等反烏托邦的社會行為。
主角金田最要好的朋友鐵雄成為政府「阿基拉」計畫中的實驗品,超能力在他身上覺醒增長,他本身對於力量的追求及權力的渴望,喚起當年毀滅東京的「阿基拉」,大家想盡各種方式阻止,但超能力增長的速度遠超出科學家的預料。

©MASH ROOM Co., Ltd. /Kodansha Ltd.
《AKIRA阿基拉》的世界觀是最令我讚歎的部分,這部作品給我的感受是相當寫實的,主要原因在於畫風及場景的建構都趨於日本真實的城市架構。
至於為什麼使用相對於其他動漫來得更寫實的風格來陳述,我認為故事跟當時日本的社會背景有很大關聯,《AKIRA阿基拉》的故事背景正是描述日本30年後「經濟改革失敗」,當時民不聊生,暴民四處串起,進而尋求自己心中的「神」作為心靈的投靠及信仰,在當時現實中的日本社會,也正經歷著經濟潰敗的過程,由「虛擬」來呼應「現實」,是《AKIRA阿基拉》令我感興趣的部分。
作者大友克洋完成本作時約為1988年,日本泡沫經濟是落在1988~1990年 左右,或許他並不是完全照著當時的時空背景走,而是將自己的預測置入其中,也準確的預測了不久後日本陷入崩壞。
不可思議的美術呈現

©MASH ROOM Co., Ltd. /Kodansha Ltd.
我本身相當喜歡《AKIRA阿基拉》的美術呈現,從電影本身談起,整部作品偏向冷色低彩度。大量建築、廢墟與黑夜,為基底建構起主視覺。低彩度的配置令觀眾觀影時產生壓抑及鬱悶的情緒,這麼做確實能讓我們逐漸走進大友克洋所設定的世界觀。
一個好的故事所建構出的世界,必須要有好的管道引領觀眾進入狀況,這之中我認為美術設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,人們第一眼所看到的畫面,會讓大腦立即做出評斷並進入下個階段,間接影響往後觀眾對於故事的看法及走向。
角色方面,金田全身鮮紅穿搭,在冷酷的背景中顯著突出,至於顏色使用紅色,我想跟傳達角色個性也有一定關係,他是領導型角色,個性耿直,熱愛飆車,內心熱血衝動,紅色相對冷色系,是一個可以強烈傳達此性質的色彩。
配角鐵雄與金田在某些特質上相似,相同熱血,追求力量,但不一樣的是鐵雄不會將自己內心的慾望掩飾起來。不願屈於人下,反而使用更激進的方式追求力量,鐵雄充滿慾望、忌妒及怨念,因此其身上也存在著具有爆發力的紅色,也就是鐵雄的披風作為呼應,間接表達出他與金田之間某種特定關係及互相牽制的行動。



©MASH ROOM Co., Ltd. /Kodansha Ltd.
特殊的符號展現與寓意
「AKIRA」本身在日文中代表著光明,也可以說是希望,80年代後期美國匯率政策介入,對日本造成經濟崩壞、泡沫化,財務出現大斷層,進入平成大蕭條。房屋、土地、股市、企業等等破產導致許多家庭破裂,陷入絕望,人民在短時間內見證由盛轉衰的過程。
大友克洋所設定的世界觀,是一個充滿科技卻殘破的東京,叛亂四起、暴走族及宗教興起等。加上貪婪政客們追求著野心和權力,政策最終不受控制而造成了毀滅性的結果。至此人民絕望,對政府失去信心轉而追求宗教,藉由造神(AKIRA)重新獲得希望,但神或宗教信仰最終真的能拯救世人嗎?故事中始終沒有明確答案。

©MASH ROOM Co., Ltd. /Kodansha Ltd.
故事中的角色宮子夫人曾道:「我們只是大洪流中的一部分,所追求的事物,對於權力的渴望,能力的追求,一切放遠看都只是虛無。」人自以為可以改變世界,事實上只是時光流逝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。鐵雄內心脆弱因而追求力量,最終卻被自己的力量吞噬,此角色呼應著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人們。
在幼時片段,金田所繪製的圖畫相較鐵雄更具破壞力,最終表現出破壞力並毀滅東京的卻是鐵雄,他缺乏自信、內心脆弱,不甘永遠作小弟,一心想超越金田,長時間的壓抑及膨脹的忌妒心,使其做出超乎常人的行為,追求力量卻喪失自我,這不單只是一個人物在動畫裡的遭遇,而是人不斷追求著在這世界上的力量,爬到頂端的過程充斥拉扯、嫉恨與毀滅。
另外有趣的是動畫及漫畫其中還藏有許多符號在內,像是「阿基拉」的編號28,大友克洋用此數字致敬了橫山光輝的作品《鐵人28號》。
這僅是我對《AKIRA阿基拉》小部分的觀察,設定範圍廣大,足以讓人從各角度切入分析,本作所涉及的不單只是力量、權利,還包含宗教等層面,這樣龐大的故事觀、軸線以及美術設定,在30年前真的是非常浩大且困難的工程,就算是今天要做出能夠比擬或媲美《AKIRA阿基拉》的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,其中成本就會是最大問題。
《AKIRA阿基拉》於我的影響

©MASH ROOM Co., Ltd. /Kodansha Ltd.
我本身是動畫系畢業,十分嚮往《AKIRA阿基拉》龐大的故事觀,但僅只欣賞,畢竟要實踐實在有所困難。但在我很多插畫作品中,都曾試著學習《AKIRA阿基拉》的表現手法及符號呈現。
最喜歡的部分是其漫畫畫風,細緻卻又不失狂野,尤其爆破場面,不管是畫面配置、線條粗細甚至陰影的應用,都是非常值得欣賞之處,在我近期的作品中,去除顏色後或許可以感受到一些近似《AKIRA阿基拉》的線條表現方式。
而前陣子滑板時尚品牌supreme與《AKIRA阿基拉》聯名,因此在街頭潮流上再次浮出檯面,隨著這股風潮,玩品牌的人也越來越認識本作,愛其誇張力量的畫面展現及其叛逆因子,在某層面上,《AKIRA阿基拉》不再只是一部動畫,甚至成為現今街頭潮流表現力量及叛逆的元素之一。
作者簡介/CA CHOU
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的新銳插畫家,專長於平面及立體的圖像繪製與角色創作,創作的短片多次入圍國際動畫影展。目前專攻平面設計與創作,為許多台灣與國際上知名的樂團、歌手、品牌創作主視覺,並且也有進行品牌聯名合作,在現今的年輕創作者中備受注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