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再見繪梨》,冷藏現代人已過保鮮期的寂寞

作者 / 馬欣

視角常是一種權力宣告,如網路像洞眼是窺探。打從手塚治虫的年代開始,漫畫的分鏡就不是限制,而是突破這社會封閉思考的手術刀。

藤本樹的《再見繪梨》就是這樣鋒利,但又打散回憶的蒙太奇漫畫,可以說他是在漫畫中呈現電影技巧的新形態漫畫家。有書迷曾說《再見繪梨》描述的是後現代的語境。的確,它不是傳統的線性思考,這本漫畫突破的是它像一部偽紀錄片,甚至以手搖鏡頭定格與晃動的狀態,讓讀者進入日常裡,但卻冷不防地讓你看到所有的脫序與無常。

這麼冷調性且浮冰下強烈的急凍情感,不同於我們從90年代就習慣的日本漫畫,藤本樹的寫實是像導演庫柏力克與希區考克式冷靜風格,在虛與實中間埋下伏筆,讓你被記憶混淆,讓你在敘事線中迷失,但在看完之後,情感才湧現。彷彿我們經過了無數次的便利店與社區公園,在那些冷冰的都市記憶中,格放了麻木之外的各種壓抑。

因此,這電影手法的漫畫家並非炫技,它更像是探勘現代人感官過勞的情感,如挖掘深井一樣,探到那已被壓縮成檔案的東西,裡面有著各種自卑、權力從屬、口不對心,以及碎浪般的情緒。我們如今的感官乘載量太快又太密集,以至於人們來不及消化在背後情緒,就這樣快轉人生。

而《再見繪梨》最有意思的是,它讓人凝視一本漫畫,在人們已經減少進入戲院次數的,這本漫畫卻很大膽地讓你如看電影一般凝視作品。光是「凝視」而非翻閱這個動作,就代表這作品的時代意義了,因它成功地讓讀者重拾「專注」這個能力。

它是如何做到的?《再見繪梨》一如許多成功的偽紀錄片一樣,細節讓人要回看才能拼成完整的線索,它的插敘與倒敘,以及前後呼應做得極好,體現了我們每一個人會為「記憶」加工的階段。它的對白不算多,且通常都口不對心,因為重點反而挪到所有沒有講的部分。

更高明的是書中繪梨點出的角色塑造,那描述最成功的角色竟是手拿攝影機;較不常露面的優太,在拍攝的人存在感最大,成為最關鍵的「缺席者」。

無論在角色設定與留白上,都可以發現藤本樹應該是個重度影迷,甚至目前檯面上的許多導演還不及他的敏銳。

故事從一個平凡的生日開始,一個普通的蛋糕,日本公共住宅與家庭成員,如此百無聊賴的12歲生日,父母送了優太一個手機當禮物,但卻是要他記錄母親死前的紀錄,這樣等於為親人倒數(除如廁不能拍外),每一幀畫面看似平凡但又極為殘酷。彷彿全家人都沒注意到(包括優太本身)他們正逼著優太若無其事。

故事就這樣開始了,父母半表演似的生活方式,優太母親每一次體驗都如同最後的提醒,故作堅強的笑容,只有很偶爾拍到父親在偷哭。看似在紀錄著親情以供以後回憶,但這樣半缺席似的「不介入」拍攝,讓讀者能感受到優太被強迫抽離了他人子的每個當下。

甚至會讓我們想起發明這樣便利的手機錄影拍照,讓我們分神於每個當下,如此真的是體驗人生,還是冷藏了記憶?

因此這本書之所以後現代是它有一種「任何事都馬上不新鮮」的寂寥感,被拍攝的當下就已是第二手情感,講出來的話永遠都不新鮮了,而所有的真實都彷如重播一般,如今我們置身的就是這樣的世界,簡單來說就是「普普藝術」的極致了,也是可以預見的未來,這個充滿二手與複製體驗的世界,使得我們再用VR等技術,也喚不回最原始的感動,我們如同被罩了層保鮮膜碰觸世界,每個真實的當下也被「虛構」了無數次般。

這樣餘味不好的實驗世界,《再見繪梨》中的人活得像自己的複製人,人設的再打造,與被影像化的人生,我們不斷貼上自己的新回憶,因為它馬上就折舊了。

在看《再見繪梨》時就有這樣的驚悚感,比電影《發條橘子》《藍色恐懼》還要更人工透明的世界,因此在攝影機後面喘息的優太、想把身後的醫院爆破的優太才會如此有存在感,因為其他人都活得像「觀景生物」一樣,但自己並不自覺(包括優太的同學、父母等),連優太被老師罵時都以針孔的方式記錄著,而他母親死前仍脫不掉人設。

這已不是「自曝時代」,而是一個過度曝光的年代,關於生命的記憶如此碎片,過度顯影與修圖的人生,讓每一個活在這樣科技烏托邦的人內在都有一個優太,也拿著照相機對著自己,定格、推軌、剪接、快轉,如此簡單粗暴地面對時光,因為這社會沒有關機時間,我們都是活在水族箱的亮光之中。

相反的,這本書中主角們看電影的時間卻是最古典而抒情的,兩個人在廢棄的辦公室,光線不明地每天看三部電影才能回家,且觀看時不能說話,那樣被投影照射下的自然喜怒哀樂,讓繪梨與優太像兩頭剛忙完荒野大遷徙的動物一般,終於有沒有發條式的表情,憨笑與出神,如此自然。

更好的是空景的運用,那些被擱置的情感都在空景中湧現,如繪梨在病房時,有幾幕是刻意描繪著窗外的景象,那是文學式的展現,物哀的感覺取代了真正的愁緒,重重落下的「空」,是失去時人類的正常反應,無法跟現實連線,或是像優太說的自己必須透過鏡頭才能面對現實。

已經很久沒有漫畫(甚至電影)可以這樣拍攝當代的寂寞,那幾乎滿滿卻倒不出來的空,拍了百小時卻留不住的虛無,《再見繪梨》不只是「這本漫畫真厲害!」的高度,它開展了下個時代的漫畫新想像。

作者 / 馬欣

作家、影評與樂評人。曾任金曲、金音、金馬獎評審,專欄文字散見於各媒體,如:博客來OKAPI、自由時報、聯合報、端傳媒等。著有《反派的力量》《當代寂寞考》《邊緣人手記》《階級病院》。

回作品介紹